8月24日早晨7點30分,北京市朝陽區(qū)麥子店棗營北里社區(qū)漸漸蘇醒。綠色的廚余垃圾桶、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、灰色的其他垃圾桶……社區(qū)31號樓門前,垃圾分類桶擺放得整整齊齊。一旁,社區(qū)垃圾分類指導員王鳳琴準點開始了一天的工作。“大棒骨不可降解,不屬于廚余垃圾,得扔在其他垃圾桶里。”她手戴白手套,一邊將垃圾分類,一邊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。
62歲的王鳳琴是個活潑愛美的人,退休后成為社區(qū)的交誼舞隊隊長。去年3月,經(jīng)過3個月培訓,她承擔了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工作。從此每天早上7點半到9點,晚上6點半到8點,她雷打不動地守在垃圾站旁。“退休后我閑不住,做垃圾分類指導員,既活動了身體,又為社區(qū)做了貢獻,挺好。”
盡管做的是服務社會的好事,可一開始卻并不被人理解,“孩子覺得干這活丟人”。更有一次,她正在垃圾桶邊俯身撿拾掉落的紙片時,一名小伙子卻直接將垃圾從她頭上扔過。那次,一向開朗樂觀的王鳳琴掉了眼淚。
值得欣慰的是,王鳳琴的努力被大家看在眼里更記在心里,社區(qū)居民漸漸理解了垃圾分類工作。負責清運垃圾桶的朝陽環(huán)衛(wèi)二清場麥北電瓶車班班長杜桂對此深有體會:“我們負責的區(qū)域內共有800多個桶,經(jīng)過像王大姐這樣的垃圾分類指導員的指導,再加上社區(qū)內的二次分揀,垃圾分類狀況好多了。”
現(xiàn)在,垃圾分類工作已成了王鳳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“好像得了職業(yè)病,看見垃圾桶就覺得特別親切。”除了日常工作,她更主動與社區(qū)居委會探討如何做好垃圾分類。在她的建議下,社區(qū)居委會成立“小紅花”光榮榜,獎勵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居民。作為基層垃圾分類指導員,她還參加了北京市相關會議,就垃圾分類工作建議獻策。休息時間,她更主動到幼兒園、小學甚至大學宣傳垃圾分類,讓這項事業(yè)真正從小抓起。
5月份,王鳳琴參加了北京市組織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高安屯焚燒廠一日游。“相比以前的臭氣熏天,現(xiàn)在的焚燒廠一點味兒都沒有,不說還以為是個漂亮的大花園。”那次參觀,讓她大開眼界,“看著這么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,覺得有了依靠,工作起來也更有勁兒了。”在北京,像王鳳琴一樣的垃圾分類指導員約有1.5萬名。“這是一場‘持久戰(zhàn)’。只要需要,我會一直堅持下去。希望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能夠早日提高,這樣我也能‘下崗’回家抱孫子了。”王鳳琴笑著說。
網(wǎng)頁標題:“看見垃圾桶就特親切”
文章網(wǎng)址:http://chinadenli.net/hangye/lajitong/n49143.html
聲明:本網(wǎng)站發(fā)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用戶投稿、用戶轉載內容為主,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,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(wǎng)站立場,如需處理請聯(lián)系客服。電話:028-86922220;郵箱:631063699@qq.com。內容未經(jīng)允許不得轉載,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: 創(chuàng)新互聯(lián)